|

雾霾这么大,难道我们就不买车了吗?

12缸·2015-03-03 08:21
0 0 0




柴静的一部纪录片《苍穹之下》,再次将汽车带来的污染问题摆在人们面前。甚至有人表达了不买车,以实际行动支持环保的想法。更有甚者,有人担心这样一来,政府会加快对小汽车限牌限购的步伐。

小编先来说个故事。有一次坐的士,发现仪表盘上的发动机报警灯是亮着的,于是好心提醒司机。司机显然对这个情况习以为常了,很淡定的说,没事不用担心,不是发动机问题,是尾气排放超标。我很诧异,问他怎么这么肯定。司机洋洋得意的说,因为我的排气管里面是空的,连三元催化器都拆掉了。

从司机这里得知,这是行业通用做法,这个城市很多出租车都是这样的。为什么要把三元催化器拆掉?据司机说,这样排气管排通畅,排气没有阻挡,车的动力更足。那么出租车不是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小检测,一个季度一次大检测吗?司机表示,这根本就不是个事,有专人帮我们拿去检测,根本不用担心过不了,按时付检测费就行了。

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小编想表达的是,其实主要问题不在于车,而在于人。当然,提倡无碳环保,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是大家都欢迎的事。但如果纯粹因为这个而放弃购车,有点因噎废食的感觉。对于此类想法,小编觉得,出发点是好的,但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

从《苍穹之上》纪录片可以反映出,汽车排放物的确是雾霾的一大组成部分,但煤炭所产生的排放更是罪魁祸首。况且,在汽车排放物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排放不合格的车辆造成。排放不合格的车辆,每天都出现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光凭肉眼我们就能看到许许多多冒着黑烟的车在公路上奔跑。留心观察一下,中国千千万万的公路,那条路上没有几辆这样的车?如果真想管,站在路边守株待兔,都会有不少收获。不说别的,如果环保部门能拿出交警查酒驾的那份劲头,都能很大程度的消灭那些冒黑烟的超标车。

除此之外,还有多少肉眼看不见,用仪器才能检测出来的超标车?这个数量难以估计。它们的存在,难道是我们监管制度缺失的问题吗?难道是设备不足的问题吗?大家都知道,我们有车辆年检制度,但相关单位借此敛财的报道并不鲜见;我们有国家标准,但满大街跑的都是挂着国家标准的“假车”,这其中,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难辞其咎。

我们看到,在这部片子当中,并没有对管理部门进行过多的批判和揭露,尤其对环保部门偏袒有加,多次提到其权利太小,想管没法管,心有余而力不足。通篇看来,都有点在为环保部门鸣冤叫屈的意味。再看对其他部门和单位的挖掘,种种问题也只是点到为止。很显然,作为有过体制内工作经验的记者,柴静非常清楚能被披露的底线,怎样恰当的把握新闻的尺度。相信如果深挖下去,难免不会出现更大的黑洞。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造霾运动中,油企也是“功不可没”。中国的油品问题对汽车发动机造成的伤害,在行业内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这种现象在高端车型上表现更加突出。4s店的工作人员告诉小编,经常会有车主的发动机出现问题而找到店里来索赔,而店方向消费者解释是因为油品问题,消费者根本不相信。小编还遇到一个案例,有位车主的车才买了两年,第一次去进行车检,结果因为尾气排放超标过不了关。4S店的维修专家告诉小编,他们遇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像这种情况,如果换更高标号的汽油再去检测,十之八九都能过关。

如果使用正常标号的汽油,尾气就超标,只有在车检的时候,车主才舍得加注标号更高的汽油(在此纠结更高标号的汽油是否更清洁没有意义),多么讽刺的一件事?可想而知,每天有多少车在正常的排放,而所谓的车辆检测制度,又有多么大的漏洞?

因此,雾霾问题是个管理问题,柴静的纪录片中,本身就凸显了很多管理上的无奈。多方利益的纠结,造就了现在的局面,把财富留给自己,把污染留给大家,成了一个普世的法则。作为一个热爱自己家园的小老百姓,所要做的就是推动管理的正常化。不是不买车,而是以身作则,合理、规范的使用车辆。

商务合作:bd@12gang.com

整车广告:ad@12gang.com

个人简历:hr@12gang.com


点赞|0 收藏|0
免责声明:牛车网是广大网友共同参与的一家汽车行业网络交流平台,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包括专家)均可在牛车网旗下WEB网站或者APP移动端发布文章和帖子,其内容无法一一证实,所以牛车网对这些内容不承担责任。如果网站内容中存在版权和真实性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调查并做相应的删除处理。server@niuche.com
推荐文章
参与讨论

登录牛车网

还没有账户,去注册 第三方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