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逐鹿全球之旅:出口突破200万
2021年,中国车企出海按下加速键,捷报频传。传统车企和新能源企业齐头并进,多点开花。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量约为201.5万辆,相比2020年的99.5万辆,实现翻倍增长。
这不仅创下中国汽车出口纪录的新高,也打破了自主品牌出口长期在百万辆徘徊的瓶颈。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了31万辆,同比增长3倍之多。
出口量的大幅提升,离不开各大车企的共同努力。在疫情下的逐鹿全球之旅中,车企们在海外表现如何,我们一一来看。
筚路蓝缕,全球化布局初见成效
1957年,在第二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约旦海外贸易董事长比塔订购了3辆我国自己生产的汽车,从而实现中国汽车出口零的突破。
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汽车整体出口水平较低。整车出口很少,零部件品种不多,数量不稳定,而且大多是提供给维修市场的低档产品。
直到90年代,我国汽车工业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了产品质量,为扩大汽车产品出口奠定了基础。
21世纪初,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本土造车企业掀起一阵海外淘金热,吉利、奇瑞、长城等是第一批走出去的自主品牌。
它们通过与出口国当地企业合作,向全球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开始逐步走向全球。
经过近10年的出口推动下,我国汽车整年出口量在2012年首次突破100万辆,但汽车出口地区主要集中于亚、非等相对落后的国家及地区。
时间来到2017年。彼时,国内车市出现负增长趋势,车企纷纷开始寻找第二曲线,于是把目光转向全球市场,同时加快了海外布局。
如;奇瑞发布“WWW+计划”,宣布开启全球市场战略;吉利表示在海外出口上将有重大变化;长安宣布调整出海战略;长城宣告开启全球化战略元年……
如果说,一二十年前的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实力不强,产品缺乏竞争力,缺少出口规划,那么,历经二十余年耕耘,如今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国自主品牌的出口,正从发展中国家向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断渗透,出口车型也越来越高端化,尤其是新能源汽车。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分析,2021年欧洲市场和南亚市场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主要增量市场。
欧洲地区主要出口到英国、挪威、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发达国家,体现了中国自主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竞争优势。
各大车企海外布局一览
海外市场的逐步繁荣离不开车企们多年的努力,尤其是乘用车的大幅度提升。在去年201.5万辆的出口总量中,乘用车出口161.4万辆,同比增长1.1倍;商用车出口40.2万辆,同比增长70.7%。
从企业排名上看,排在前三位的中国车企分别为上汽、奇瑞和长城,它们对应出口数据分别为69.7万辆、26.9万辆、12.3万辆。
去年,上汽集团在海外市场创下了69.7万辆的销量成绩,同比增长78.93%。其中,上汽乘用车去年在海外市场的总销量达到了29万辆。
据了解,目前,上汽乘用车的产品已经进入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全球17个国家跻身为单一品牌前十,被业内称为“我国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品牌。
除了上汽集团一家独大之外,去年奇瑞集团、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和长安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发展也相当迅猛。
2021年11月25日,奇瑞汽车迎来出海20周年的里程碑。从2001年奇瑞首批10辆风云轿车出口叙利亚开始,奇瑞拉开了中国乘用车走出国门的序幕。奇瑞在海外的销量一直较为亮眼,去年奇瑞汽车出口量达26.9万辆,同比增长1.36倍,并五次获选“中国企业海外形象20强”。
目前,奇瑞汽车在俄罗斯、巴西、沙特等市场深耕,产品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海外用户达到了195万。
排在第三名的长城汽车同样成绩不俗。数据显示,2021年,长城汽车海外销售超14.7万辆,同比增长103.7%。
出口量的增长,来源于其2021年全球化战略加速。一方面,泰国罗勇工厂投产、收购巴西工厂、欧洲总部在德国慕尼黑成立等,持续完善了全球化体系。
另一方面,持续深耕俄罗斯、澳大利亚、南非、沙特、智利等传统市场,尤其是俄罗斯市场。研究机构对俄罗斯汽车市场最畅销的中国品牌汽车保值率进行了排名,哈弗品牌旗下车型哈弗F7和哈弗H9入选TOP5榜单,分别位居保值率第一和第三。
截至目前,长城汽车海外累计销售超90万辆,整车出口到了170多个国家。其在全球内已经形成了国内13大全工艺整车生产基地、4大海外全工艺生产基地和5大海外KD工厂。
吉利和长安汽车的出口量也双双突破了11万辆,且相差不大。吉利汽车2021年累计出口量达11.5万辆,同比增长约58%。
2021年,吉利汽车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东南亚布局新增老挝市场,并在智利、埃及、乌克兰、巴林等市场启动业务。未来,随着高端牌极氪产品阵容的丰富,以及领克在欧洲市场的持续提升,吉利在海外的业务版图还将进一步扩大。目前,吉利业务足迹覆盖至28个国家,海外销售和售后网点达到227家。
而长安汽车2021年累计出口量为11.4万辆,同比增幅超114%。其中,90%的销量来自于“一带一路”国家,比如在沙特、巴基斯坦等国,长安汽车挤进了当地汽车市场销量排名前五,并位列中国品牌出口第一。
长安汽车方面表示,未来其将继续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从全球化角度进一步加快海外基地布局,最大化利用全球资源,形成全球化优势。
新能源汽车推动中国汽车扬帆出海
在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助推的汽车“新四化”进程中,中国汽车行业上下游企业早早布局,电动车产业链已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上,这成为中国汽车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机会。
2021年我国出口新能源汽车31万辆,同比增长了3倍。其中,特斯拉出口16.3万辆,占整体销量52%。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成为拉动中国汽车出口增长的重要抓手。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也指出:“对中国汽车而言,海外市场的空间广阔。中国汽车出口量增势明显,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出口表现十分强劲。因此我们要抓住电动化浪潮下加速出海的机遇窗口期。”
而且,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型比海外主流品牌车型更具竞争力。全球咨询公司麦肯锡指出,中国车企的“续航价格比”远高于国际车企:中国车企为21公里/1万元人民币,国际车企为11公里/1万元人民币。除此之外,中国的电动汽车还拥有极具未来感的内饰和外观,以及丰富的智能化功能。
正是意识到了这种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中国新能源车企纷纷在欧洲拓展电动汽车业务。
2017年12月,北汽集团旗下中高端电动汽车品牌LITE正式获得欧盟整车WVTA认证证书,这是中国首款获得欧洲出口通行证的两门两座纯电动车。
2019年,上汽名爵ZS纯电动SUV在挪威上市。
2020年,爱驰汽车700辆定制欧版爱驰U5发往欧洲市场;上汽大通宣布首批328辆上汽大通MAXUS EV30发运挪威;小鹏汽车首次向挪威市场出口100辆小鹏G3i车型。
2021年,蔚来正式实现了出口挪威市场,并把用户服务体系搬到了挪威市场;比亚迪正式向挪威用户交付了第一批唐EV;长城汽车表示将在欧洲建立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
2022年2月,小鹏汽车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开设除中国市场以外的第一家自营店。
更为重要的是,过往自主品牌车企因采取批发方式出口,其产品售价相对较低。自营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的缺乏,也不利于满足当地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
此次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对于海外市场的战略,正在从批发商向零售商的角色转变,并试图提供更多的特色服务融入当地汽车市场。如蔚来汽车除了在挪威建设换电站之外,还复制中国市场成熟的用户运营经验,打造以汽车为起点的社区。
中国车企的出海模式,从最初单纯的产品出口,转向技术、文化和管理等综合软实力的输出,并与当地社会产生更多的接触。
对于中国汽车品牌来说,欧洲只是第一步,未来的征途是全球市场。
总结
纵观全球,凡是汽车强国,其在海外的市场份额都非常高。数据显示,德国在海外生产和出口的车占其全球总产量的86%,日本是85%,韩国是83%,美国是64%,而中国汽车出口的份额从2020年的4%增长到2021年的8%。可以看出,相比世界其他汽车发达国家,我国汽车出口仍有大幅增长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车企对电动化、智能化的理解及应用方面领先海外车企。凭借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发优势与快速迭代,中国必将诞生世界知名的汽车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