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车网 精华 【牛车实验室】顾前不顾后?解析优秀的前部设计为何不能延续到后部

【牛车实验室】顾前不顾后?解析优秀的前部设计为何不能延续到后部

王晋琦 发表于 牛车网 2020.05.28 14:47

随着拆解的深入,能够看到汽车的安全防护结构正在愈发完善,很多曾经的高级配置,被逐渐下放到中档或是中低档车型中。不过在每期拆解中,同样有不少网友在质疑为何后部防护结构一直止步不前。那么今天,牛车实验室就从技术的角度带您分析一下为何汽车的前后部防护结构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并通过2019年的拆解进行实际分析。

通俗来说,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车辆后部遭遇撞击的几率要远低于前部,伤害程度也要更低。此外,无论是美国IIHS、中保研还是C-NCAP,碰撞测试项目都更倾向于前部。

既然如此,厂家也有理由去做好前部结构,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碰撞伤害,还能够在碰撞测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那么相比之下,后部防则显得没那么重要,因此大多数厂家就省去了一定成本,没有提升后部防护结构。

1.东风日产轩逸

拆下轩逸的保险杠,露出了前部防护结构。能够看到轩逸采用了上下两层防撞梁,防撞梁均设置了缓冲层。上层缓冲层的材料是塑胶,下层为泡沫。

一般来说,防撞钢梁后面的吸能盒没有任何凹槽,没有圧溃诱导设计,遭遇碰撞后不利于更好地吸能。

轩逸的后部防撞梁结构相对前部来说,就显得很简单了。只有一个主防撞梁,上面覆盖了一层缓冲泡沫层。

后防撞梁的形状与前部相同,优点是喷上了色漆,而缺点是吸能盒一样没有压溃诱导槽,吸能效果会大打折扣。

结构点评:轩逸的前部防护结构为泡沫缓冲+主防撞钢梁+副防撞梁+吸能盒的结构,吸能盒配有压溃诱导槽,结构是绝对的完善。但来到后部,轩逸只是采用了最最基本的防撞钢梁+吸能盒的配置,并且吸能盒没有压溃诱导槽。其实在吸能盒上设置压溃诱导槽非常简单,只需要简单的冲压即可完成,无需增加材料,只是增加一步工序。但就是这样的小细节都不愿意增加,只能反映出厂家对于细节的把控并不到位。


2.广汽丰田雷凌

轩逸的前部防护结构已经不错,而雷凌则更上了一个台阶,可以说让人有些出乎意料。弓形铝合金主防撞梁+缓冲泡沫+双宽度吸能盒+行人防卷入钢梁,这样的设计实属越级配置。铝合金防撞梁吸能效果好,质量轻,成本高,是非常不错的材料。

防撞梁后方的吸能盒上部设有压溃诱导槽,并且设置了五道,而侧面却没有设计,略有遗憾。主杠体和行人钢梁都是螺栓固定,碰撞后便于维修更换。

雷凌的后部防护结构就有些让人失望了,可以说只设置了一层防撞钢梁,既没有泡沫缓冲,也没有吸能盒。虽然防撞梁后方看起来有一个连接部件,但作用并不能达到吸能的作用。整个后部简单到连常见的线束都没有出现,也没有卡扣,没有什么多余的零部件,很少有车能够达到如此境界。

结构点评:雷凌的前部防护结构与轩逸几乎完全相同,并且还将主梁换位了成本更高、吸能性更好的铝合金材质,这在紧凑级车中几乎是满分的配置。但雷凌后部的设计还不如轩逸,不仅没有泡沫缓冲层,防撞梁也比较单薄,吸能盒还仅为一个框架,无任何压溃诱导和加强结构。大面上看,后部基本结构都有,但实际上只是摆摆样子,根本禁不起推敲。


3.华晨宝马3系

拆下新3系的前保险杠,一时间有些让人无从下手,结构非常复杂,但是很有逻辑。前部设置了四根加强杆,全部为铝合金材料,可以做到碰撞缓冲的作用,保护水箱。图中的泡沫缓冲层位于主防撞梁上面,也是应对低速碰撞用的,能够给杠皮一定支撑。

取下泡沫缓冲层后,可以看到前部防护的完整结构了。宽大铝合金防撞梁十分显眼,说明新3系在安全结构方面还是舍得使用真材实料的。新3系前部采用大量铝合金材料,包括主防撞梁、吸能盒、副防撞梁、水箱加强杆,整体比使用全钢材料要轻很多,保守估计也有几十斤。

宝马新3系配备了主动弹起式机舱盖,当碰撞挤压到气压传感器,传感器便会触发机盖弹起装置,让被撞击的行人落在机盖和风挡上,从而减小伤害。

此外,新3系还在车头两角处设计了特殊的金属加强框,材料为钢制。一般来说,车头两角处是雾灯、玻璃水壶、甚至是ABS泵的位置,宝马新3系专门设计了这组金属结构后,玻璃水壶被移到了右侧翼子板内。应该说,这组加强框很必要,提升了车前部25%-45%碰撞时的安全性,大部分车型这里都是薄弱点,新3系这个设计在上一代是没有的。

新3系的后部就没有采用这么多的铝合金材料了,摘下保险杠,露出来的是树脂缓冲层,可以缓解低速碰撞的冲击力,保护车身结构。

内部的钢制防撞梁被喷涂成了黑色,与树脂材料颜色接近,不是特别直观。钢梁为开放式冲压件,不是更好一些的闭合焊接件。后方的吸能盒设计非常优秀,四面全部设置了压溃诱导槽,会提供不错的吸能效果。

结构点评:宝马3系是牛车实验室2019年拆解的唯一一款豪华品牌轿车,事实证明新3系也确实达到了豪华品牌应有的水平。前部防护结构非常完整泡沫缓冲+铝合金防撞梁+斜置加强块+副防撞梁+气压传感器+机盖弹起装置+吸能盒,配置可谓是应有尽有,并且用料十足,每种结构都能够发挥作用。后部的防护结构虽然无法于前部相比,但在2019年的拆解车型中也是最优秀的配置了,缓冲层+防撞梁+吸能盒的结构属于标准配置,并且防撞梁尺寸较大,防护面积宽广,细节方面也没有偷工减料。


4.东风·悦达起亚智跑

起亚智跑前部主防护结构由金属杠体和泡沫缓冲层构成,缓冲泡沫设置在保险杠内部,防撞杠侧面呈半口字形状,后部吸能盒带有凹坑状压溃诱导槽。

智跑前部无副防撞梁,也没有设计行人腿部防卷入装置,对于一款SUV来说其实是不完善的。没有金属副防撞梁,不仅可能将行人卷入车底,还可能达不到应有的防护,小碰撞可能都会损伤水箱等零件。

起亚智跑的后部防护结构就非常令人不满了,只有一个漆黑的树脂缓冲层,连防撞钢梁都没有。现在这个年代还敢不装防撞钢梁的,可能只有捷达这样的超低端车型才会这么做。但智跑作为一款10多万元的SUV,还这样明目张胆的偷工减料,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结构点评:智跑的前部防护结构好像一名参加过应试教育的考生,泡沫缓冲+防撞梁+吸能盒一应俱全,设计得一板一眼,没有明显缺点,也没有明显亮点。但后部的防护让人瞠目结舌,只是用一层树脂材料进行填充,连最起码的防撞钢梁都没有。这样即便是低速轻微碰撞,也很可能伤害车身结构。韩系车一直都以高性价比著称,但如果安全结构都这样节省,那换来的高性价比又有何意义呢?


5.上汽名爵HS

名爵HS前部主防护结构由金属防撞杠体和附加镂空吸能金属层(副防撞梁)构成,此设计可以说并不常见。这个附属结构可以看作是一层缓冲装置,应对低速碰撞时能够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

防撞梁后方吸能盒带有凸起状压溃诱导槽,且纵横两面均有设计。副防撞梁焊接与主梁之上,二者结合后侧面呈近似口字型。此外,前部出现的线束采用波纹管防护。

名爵HS后部防撞梁为金属材料,侧面呈弓形吸能结构,但是只有一层薄薄的钢板。后方吸能盒带有压溃诱导槽,是值得表扬的设计。

结构点评:名爵HS的前部防护结构基本达到了良好的水平,金属防撞梁和吸能盒都有配备,只是缺少了最外面的泡沫缓冲层。泡沫缓冲层只是应对低速碰撞,即便缺少,也不会影响车身整体安全性,只是在轻微碰撞时,更换保险杠的几率更大而已。后部防护结构看起来都有配备,不过防撞钢梁仅为一层弓形结构,防护强度会略打折扣。


6.领克03

领克03前部设置了一层防撞梁,没有设置行人腿部防护梁,但防撞梁的材料是铝制,提出表扬。

在保险杠内侧,我们发现了气压传感装置,作用与宝马3系相同,都是在遭遇碰撞时,机盖向上向后弹起,减少对行人的伤害。

铝合金吸能盒呈类蜂窝状,提升了吸能效果,但没有设计压溃诱导槽仅有溃缩点。

后部防撞梁就没有采用铝制了,只是普通的钢材。后防撞梁设置了凹槽溃缩区,但是防撞梁宽度略窄。

后部并无设计泡沫吸能层。后杠吸能盒仅有一道压溃诱导槽,但设计了多个压溃点,可以起到相似的溃缩作用。后杠体两端均为三颗螺栓连接,虽无伤大雅但的确节约了微小成本。

结构点评:从防护结构来看,领克03确实甩开了曾经的“吉利品质”,有了不少沃尔沃家族的血脉。前部防护结构不仅完整,并且还配备了保护行人的气压传感器,在发生碰撞时,能够激活机盖弹起功能,保护行人。要知道这样一套机构的成本可并不便宜,这在一款国产紧凑型轿车中属于绝对的越级配置。后部防护结构虽不及前部,但也是不错的水平,除了没有泡沫缓冲,金属防撞梁和吸能盒都没有缺席。


7.吉利缤越

吉利缤越的前部防护结构只有一层很窄的防撞钢梁,在应对偏置碰撞时很难起到完整的防护效果。金属杠体侧面呈“弓字形”吸能结构。缓冲泡沫块设计比较隐蔽,位于保险杠皮内,对于低速碰撞能够起到保护车体外观的作用。

金属防撞杠后部设计了吸能盒,仅有溃缩点并无压溃诱导槽。防撞钢梁附近的线束采用了波纹管防护,但走线位置与吸能盒太近,碰撞时极易受损。

缤越后部防撞钢梁较为单薄,虽然侧面呈弓字形结构,但并无内层构造。杠体与车身通过螺栓相连,严谨的来说,连接件并非传统的吸能盒结构,而是单薄的钢片材料。

吸能盒的缺失也是一种偷工减料的行为,这样在遭遇碰撞时,撞击力无法被传导至纵梁进行分散。而且后部也没有设置泡沫缓冲层,低速撞击也会造成严重损伤。

结构点评:相比于领克03,缤越的结构还是一个彻彻底底国产车的水平,当然,缤越的定位和级别也比领克03略低,安全结构差一些倒是有情可原。缤越前脸设置了泡沫缓冲+防撞梁+吸能盒的结构,勉强符合这个级别的车型要求。但后部的防护结构缩水比较严重,没有泡沫缓冲,也没有吸能结构。可以说后部的防撞钢梁有些为了设计而设计的感觉,作用不是很大,前后差距比较悬殊。


全文总结:这样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这个问题汽车厂商必然比我们更有心得。车企们制造产品毕竟不是在做公益,都是要谋利的,那么在安全配置和成本之间如何权衡和抉择,就成为了一道难题。那么显然,在现阶段,车企们都在不约而同地提高前部防护结构,而后部防护结构,基本还处于“满足温饱”的水平。当然,像起亚智跑这样连最基本的后防撞梁都没有的车型,要特别提出批评。那么接下来,我们也衷心希望车企在完善前部安全结构的同时,让后部也能更上一层楼。未来,牛车实验室还会持续深入拆解,坚决曝光缺陷结构,大力赞扬优秀设计。

相关标签: 汽车拆解
免责声明:牛车网是广大网友共同参与的一家汽车行业网络交流平台,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包括专家)均可在牛车网旗下WEB网站或者APP移动端发布文章和帖子,其内容无法一一证实,所以牛车网对这些内容不承担责任。如果网站内容中存在版权和真实性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调查并做相应的删除处理。server@niuche.com
显示更多评论
下滑加载更多

登录牛车网

还没有账户,去注册 第三方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