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车网 精华 第14代轩逸拆解报告完整版 成本阴影下安全不均衡

第14代轩逸拆解报告完整版 成本阴影下安全不均衡

纯爷们 发表于 牛车网 2019.11.20 16:33

第14代轩逸拆解报告的分部位解读近期已经陆续发布,本文作为一个大汇总,将整车全部拆解观点整合,并加入对评分的详解。

全自费购买、拆解车型:轩逸 2020款 1.6L XL CVT悦享版

前部及后部防护结构篇

日系车以往的薄弱环节,在近几年的确进步明显,比如防撞梁的设计方面。本次拆解的轩逸,其前部防护结构比较完整,出现了两级防护设计,但是在细节设计上还是有欠妥之处,下面我们详细解读。

拆开前脸的外皮,露出基本结构。最上面的是防撞梁的缓冲层,和常见的泡沫不同,轩逸使用了塑胶材料,效果上和泡沫近似。而下面的副防撞梁(也就是行人腿部防卷入装置)上也覆盖了一层缓冲层,材料是泡沫。此外,我们可以看到,轩逸前部的散热装置,使用了主动散热装置,车辆冷启动时,百叶窗关闭,使得发动机快速升温,温度达到工作值时百叶窗开启,正常散热。

取下缓冲层后,露出了防撞梁的真容。比较罕见的是,轩逸的防撞梁都没有喷涂色漆层,只有防锈底漆层。如此处理虽然并不影响什么,但是的确省下了成本和工序,这个环节的设计者很有节约的能力。不过由于没有色漆层,随着用车时间的增加,较薄的防锈底漆会慢慢被热量和外界环境“腐蚀”,相对于喷涂色漆层的金属部件来说,其使用寿命显然难以保证。

吸能盒结构是配合防撞梁,在发生碰撞时吸收分散能量用的,而为了更好的吸能,一般还会设计吸能盒压溃诱导槽,也就是在吸能盒上“开凹槽”,这样可以在槽内使得撞击力度更好的被分散。很遗憾,我们在轩逸的前部吸能盒上未见到压溃诱导槽。

轩逸的前部主副防撞梁都采用螺栓与车身连接,这也是比较主流的设计。有部分低端车型采用直接焊接的方式,不利于碰撞后的维修更换。

轩逸的后部防撞梁结构相对前部来说,就显得很简单了。只有一个主防撞梁,上面覆盖了一层缓冲泡沫层,拿掉泡沫之后,可以发现金属防撞梁是喷涂了色漆层的,既然后部能做到这样,为什么前部只有底漆呢?

后防撞梁的吸能构造,也是和前防撞梁一样的弓形结构,同样,其后部吸能盒也没有设计压溃诱导槽,碰撞吸能效果会大打折扣。

总结:第14代轩逸在前部、后部防护结构上,总体安全构造比较完整,前部具备主防撞梁和副防撞梁,后部为一道防撞梁,前后杠体都带有缓冲层。但是在细节设计上,吸能盒缺失压溃诱导槽,前杠体只有底漆层。能看出来,设计者想把产品往好了做,但是出于利润的考虑,还是有一些妥协,最终就造成了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前后防护结构。

发动机舱和翼子板篇

第14代轩逸的拆解报告,本段落带来第二部分,发动机舱和翼子板的介绍。机舱内多次发现破损的一次性胶带让人匪夷所思,水箱框架没有喷涂色漆层和前杠如出一辙。

轩逸的发动机舱布局显得满满当当,基本上没有什么空余的地方。各种管线的布置也都在比较隐蔽的地方,这种设计也是比较少见的,给机舱留下的散热空间就不多了。水箱框架的金属表面只有底漆,没有喷涂色漆,和前杠如出一辙。该区域长期承受高温和外界灰尘侵蚀,极易被腐蚀,底漆(即防锈漆)本身很薄,缺少了色漆层的保护,能否禁得住日久天长的使用,不得而知。

此外,发动机舱防火墙区域(即靠近前风挡的地方)没有安置常见的铝箔板隔热层,仅铺设了黑色的隔热棉质层,兼具阻燃的作用。不如铝箔+隔热棉双防护完善。而此处布置的管线也比较多,一般来说此区域应该比较空旷。整体观察发现,机舱内组件确实有点拥挤,1.6L自然吸气发动机本身技术比较老旧,并没有优化体积,而新车的外形是迎合消费者口味的最新设计,似乎就是这样造成了“不兼容”,小机舱塞进个大体积发动机。

在发动机舱右侧的双保险盒里,发现其中一个还塞进了大量的线束,令人比较意外。一般来说,极少有车把总线放在这个地方的,显得凌乱不堪。而且线束也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保险丝反而成了配角,因为这里面根本没有多少保险丝。

车头处还有一个细节,行车电脑,变速箱电脑设置的地方有点悬,碰撞事故高危区域。这几块电脑如果受损,车辆立即瘫痪。看的出来,机舱内真的是没地方布置了,只好挤在这里。

接下来说的这个就比较令人不能理解了,机舱内很多人工粘贴的灰色胶布,用来固定线束。可是它们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因为根本不粘,而且都破损了。类似的设计,在后面的文章里也会涉及,地板下也发现了几处这种胶带。

翼子板设计方面,车身上的外皮是一体冲压工艺的钢板材料,整体性还不错,没有出现拼接的痕迹。而外蒙皮这一侧,内部仅有一个三角形的沥青止震贴片,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的东西了,隔音棉什么的也没有设计。翼子板内也没有空腔结构,整体来说比较简单。

翼子板外蒙皮的顶端采用了强力钣金胶进行固定,直接粘合,虽然很牢固,但是维修拆解之后,就变得很麻烦,首先是处理原有的残胶非常困难,还得再用新的胶体补充进去,不如螺栓来的简单便利。

总结:第14代轩逸的发动机舱显得非常拥挤不堪,老的自然吸气发动机除了省油似乎并没有什么优势,庞大的体积带来一些不好的体验。而翼子板内的设计很简单,虽然缺少了隔音棉,但也算是十万元级别车型比较常见的设计。

车门与车顶篇

轩逸的车门和车顶设计在同类产品中算是中规中矩,车门内安全防护结构是比较落后的圆形钢防撞梁,这也是日系车惯用的。车顶没有隔音止震贴,加强筋也比较单薄。

轩逸虽然已经发展到第14代,但是很多工艺还停留在多年前,比如拼接焊接的车门板,不但外观上很难看,也给门板整体一致性带来隐患,如果焊接不够牢靠,较大的焊缝很有可能达不到应用的强度。此外,透明塑料防水层既省钱也是比较落后的,如果想重复利用,就需要小心翼翼的揭下来,然后重新打胶。一般4S店会选择直接更换新的,最多也就几十块钱。

一体冲压的车门板在日系紧凑级车型上的确比较少见,这也代表了厂商对于成本控制的“决心”。而关于防水层,同级别很多车早已使用树脂板,不仅防水效果更好,也能提升门板的密封性,较少噪音。门板内的线束,局部有裸露,整体都没有使用波纹管,仅用绝缘胶布和绒布缠绕。

前门内的安全结构设计:圆形钢防撞梁,加强筋,沥青止震贴,丁基胶止震贴。唯一值得表扬的是丁基胶,成本高,环保且柔软无异味。圆形钢防撞梁,如今来看已经是很落伍的一种防护结构了,成本低廉,防护效果一般,被广泛应用于低端车型上。

后门和前门基本一致,但是没有出现丁基胶止震贴。此外,我们可以发现,前后车门内的圆形钢主防撞梁设置的位置都是比较低的,并没有采用对角斜置的方式,这也是可以降低一些成本,减少了材料的长度。而位置较低也并非没有优点,在发生侧面碰撞时,可以让门板下部承受更大的撞击力,保护车内人员腿部。

关于车门框的喷涂瑕疵,似乎每次拆车都能遇到。的确,很少有工厂会处理这个细节。喷涂时因为有夹具的存在,导致漏喷,不做修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只是能反应出厂家的态度。

车顶棚方面,轩逸的设计也是比较让人失望。虽然内饰板里有一块较大面积的隔音棉,但是车顶钢板全无隔音止震贴,怎样的信心能让轩逸认为自己的车顶不会发生共振?再看3道较窄的加强筋结构,周围也没有设计加强板,整个车顶简单到没什么可解读的。

车顶棚内的线束布局也是比较随意,完全手工粘贴胶带固定,甚至都没有专门设计打胶的槽。如果维修顶棚,再重新布线,基本上就是随意贴回去。线束也不存在任何的防护措施。

总结:第14代轩逸虽然是号称多年技术积累,销量上也是紧凑级翘楚,但是在产品力上并不是有多么强悍。很多过时的工艺和技术,依然被广泛应用。圆形钢防撞梁、拼接车门、手工胶布、涂装瑕疵等等。而销量高的同时,在质检环节也必然有更多的疏漏,质量和数量总是难以权衡的。第14代轩逸,外观的靓丽,并不能代表内涵的深浅。

地板结构篇

第14代轩逸的拆解报告,本段带您了解地板结构设计。轩逸的节约成本在地毡层已经开始,仅有一层毛毡垫,也真是非常罕见的设计。下面的空间都用大块塑料泡沫填充,整体来看地毡层缺少了防水防潮层,从外表却是看不到的。

一般来说,车内地板覆盖物至少有毛毡垫、防潮层、发泡层, 有的车还会有第四层。轩逸仅有一层,也真是史无前例了。就只有最上面的那层黑色毛毡,下面的有没用反正车主也看不到。即便是很多车采用的比较恶心的再生棉防潮层,轩逸也是根本不给你。

掀开地毡,下面露出的白色塑料泡沫真的让人很吃惊。这种材料和常见的泡沫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上面多了一层塑料袋包装。也有不少车会在地板局部使用塑料泡沫,但从来没见过带着塑料袋的。轩逸为什么要如此设计呢?工人懒得撕掉包装?

地毡仅有一层,下面的线束还没有什么防护,在车里喝饮料要当心了。有液体洒了还真是比较危险,地板没有防水防潮层,要是造成线束周边有湿气可不是什么好事。

后排的塑料泡沫,还很贴心的根据地板形状,设计了“L”形状造型,一大一小“组合装”,很是和谐。不知道塑料袋在行驶中,会不会因为脚踩地毡产生摩擦,发生异响。

把覆盖物都去掉,露出地板真实模样,基本上都被贴了沥青止震板,面积之大有些震撼了。不经过计算,全贴上倒是很节约实验经费,沥青板成本很低,多贴总比不贴强。

轩逸车内多次发现残留和破损的胶布,地板下也有惊喜。

仅有一层的毛毡垫也没有延伸到后排座椅下方,以平米计算成本的毛毡垫,看来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环节。

总结:轩逸的地板结构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把成本降到最低,从表面看不出来”。无论是塑料泡沫,还是单层覆盖,或是毛毡垫缺失,从外观都是看不到的。如果说轩逸的定位是家用,那么它缺少了很多舒适性设计,如果真如4S店所言,买轩逸很多人都是去跑滴滴的,那就可以不计较舒适性了,车价越便宜越好,至于配置和设计那就无所谓了。

底盘和悬挂篇

轩逸的底盘设计方面,有惊喜也有失望。前部全框式副车架是10万元紧凑级家轿少见的配置,成本比传统元宝梁高,承载能力强,是未来的主流设计。而全覆盖的树脂护板也说明了底盘防护毫无铝合金材料参与,底盘上也未做防腐喷涂。下面进行详解。

轩逸的底盘几乎全覆盖了树脂护板,未发现金属材料覆盖件,符合这个价位产品的用料。发动机下护板未预留保养维护窗口,拆解时螺丝特别多,比较麻烦。

全框式副车架的出现,的确让人比较惊喜。一般这个价位的车型,都采用传统的元宝梁结构,简单实用且成本低。全框式副车架可以更好的承载发动机变速箱,前悬挂也可以更稳固的安置。未来全框式结构必然成为主流。

发动机油底壳与变速箱油底壳距离较近,机油滤清器(白色圆柱体)也在此处,保养换油时比较便利。在全框式副车架的后部,还专门设计了两道金属加强结构。

轩逸的底盘中央排气通道,虽然使用了铝箔板隔热层,但不是半球纹铝板,而是平面板材,在散热面积上显然小了不少,而且成本低了一些。这些平面铝箔板并不是完全填充覆盖到通道槽内,而是选择性的围绕着排气管布置,尽量节约材料成本。

轩逸的后部扭力梁结构也是非常的简单,没有任何多余的组件,简单至极。

避震筒与弹簧分离式设计,已经成为业内不成文的通行设计。虽然理论上讲有利于调节操控性能,但真正在这方面下功夫的产品非常罕见,轩逸也并没有为后悬挂进行什么精良的调教。而理论上分离式设计更占空间的说法,现在似乎也站不住脚了。弹簧的长度被刻意缩短后,其实上半部分已经不再多占空间了。簧内没有压缩缓冲块,在满载行驶极限时,可能会产生不舒适感。

扭力梁内无防倾杆,也是将这种简单的结构,再一次推向了极致,甚至是极端简陋。而在车尾部我们发现了汽油碳罐,原本应该位于油箱附近,然而却出现在这里,有点令人不解。尾部一角显然是碰撞追尾的高危区域,虽然不会引发多么严重的后果,但碰撞到此处,会有汽油蒸汽泄露,严重时可能导致油箱内压力改变,车辆无法正常行驶。

总结:轩逸的底盘悬挂,真的是有惊喜又有失望。喜的是全框式副车架、全覆盖树脂护板,失望的是没有防腐涂层、平面铝箔板隔热、无防倾杆。在十几万元的零售价的前提下,一款车要控制成本是应该被理解的。在底盘和悬挂部分,虽然还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但也算没有硬伤。一分钱一分货,有时候也不要对廉价车型抱有太高的期望。

拆解评分详解

第14代轩逸拆解评分:58.0分(百分制)

拆解评分(百分制),依据牛车实验室《家用汽车拆解评价规范》T/CAB CSISA 0010-2019,第14代轩逸最终得分为:58.0分(满分100分)。 

评分细则说明:拆解评分表格,仅列出车辆得分项(隐去与车辆无关的未得分项目)。完整评分体系涉及到标准保密文件,如需获取相关信息,请联系牛车网市场部。

评价结果=[(95÷18)×60%+(12÷2)×10%+(12÷2)×10%+(36÷5)×20%]×10=(5.27*0.6+6*0.1+6*0.1+7.2*0.2)*10=(3.16+0.6+0.6+1.44)*10=5.8*10=58.0。

拆解报告总结:轩逸作为十万元级别的紧凑级家轿,对其安全设计的确不能要求过于苛刻。这个价位的产品,是厂商利润控制的重点,在依靠销量累计利润的同时,对于单辆车成本的妥协始终是厂家每天在思考的。我们不能要求一辆十万的车全身都是铝合金,那是不现实的。但是轩逸在成本和安全的均衡上,做的有些出乎意料。比如前部设计了行人防卷入梁,这本来是可以因为省钱而去掉的,前后防撞梁的缓冲层也是可以省略的,最后都保留了。但是在地板下应该出现的防潮填充层没有了,车门也是拼接焊,车顶和翼子板里都没有隔音设计,等等。又把轩逸的成本控制拉向了另一个极端。很难了解到东风日产内部的设计流程,一边花钱,另一边拼命省钱,到底商量好没有。所以说,轩逸的安全优势和劣势,并没有做到均衡,没能把钱花在刀刃上。如果说去掉前部行人防卷入梁(其实际碰撞时的作用并不是显著的),把这个成本花在车顶上,设计一块金属加强板,是不是就更均衡了。汽车设计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各个部门直接的沟通很难畅通,各自为战,所以同一辆车出现两种成本趋势,也并不为奇。听说买轩逸很适合跑滴滴,您怎么看?下期再会。

相关标签: 轩逸拆解
免责声明:牛车网是广大网友共同参与的一家汽车行业网络交流平台,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包括专家)均可在牛车网旗下WEB网站或者APP移动端发布文章和帖子,其内容无法一一证实,所以牛车网对这些内容不承担责任。如果网站内容中存在版权和真实性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调查并做相应的删除处理。server@niuche.com
显示更多评论
下滑加载更多

登录牛车网

还没有账户,去注册 第三方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