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车网 精华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利教授:让智能交通变为可能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利教授:让智能交通变为可能

TIFOSI 发表于 牛车网 2019.10.11 21:39

10月11日,以“5G时代造汽车还是造出行机器人”为主题的汽车智能沙龙(以下简称“沙龙”)在北京三里屯隆重举行。沙龙是由牛车网和汽车智能公众号主办,网易科技、新交通、和讯科技、GEEK CAR、春光里、首席升级官协办,百度汽车、一点资讯媒体战略支持合作的汽车智能化领域盛会。吸引了来自政府领导、权威专家学者、企业集团高层、新闻媒体等近百位嘉宾,搭建起了重要产业及技术交流平台,共同探讨5G时代下,智能与汽车未来发展的可能。

本次沙龙,邀请到了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利教授,高利表示:在5G时代即将来临的大环境下,未来汽车的发展将会是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以及共享化。并且通过无人驾驶以及其他智能化的发展,最终形成智能交通系统,为人民带来方便。

以下为高利教授分享的摘录:

5G时代马上就要到来,也提到了华为的任正非,他加速了5G的到来。原来我们国家准备明年或者后年开始,但现在提前了一年多,因此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科技工作者,以及咱们媒体同志们,就有很多事要做,尽管刚才说到现在是冬天,但的确离春天不远了。

所以我们该怎么做?从汽车发展角度来说,首先大家共同的肯定是智能化,接着是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等等,但我认为最基础的是智能化,智能化靠什么支撑?就是刚才说那几点,电动车电动化,因为电动车一般都是线控,它是全电的,控制起来要比传统内燃机容易得多。另外咱们有共享数据这个大基础,毕竟我们有中国这样一个体量的市场,很多人也看好这个市场。有人问智能化什么时候到来,什么时候无人驾驶真正进入市场,其实你说现在到了现在就到了,至于你说将来什么时候能到,那都是你的预测。其实现在已经在特殊的场景比如部分港口,或者特殊的小区,特殊的区域,都已经开始试点无人驾驶。通过无人驾驶以及其他智能化的东西,我们不仅看到高科技的发展,更为人民带来方便,这是我引出这么一个话题。

总的来说,5G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5G的落地,但是困难也有。大家可以看到,目前4G网络的基站一般接近一公里或者很短的距离就会建立一个。而5G来临时就需要差不多10倍于现在的密度,意味着大概每隔几十米就会有一座基站。

以前我对通讯不太了解时候,觉得卫星通信很好,那时候还没想到通信信息量的概念、时延的概念。而现在发展就是咱们的“蜂窝”,一个基站就是一个“窝”,一个多边形,这个多边形现在是一到两公里范围一个,将来是几百米,甚至五、六十米一个“蜂窝”。当然,关于速度,时延,大家都了解比较多,我就不展开说了。

从5G的角度来说,它的频率高了,现在几家公司已经把频谱分配完了。一个频率的概念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光速,波长×频率就是光速的概念,所以频率越高波长越短,波长越短基站越密。我经常能见到华为的技术人员,也跟他们探讨过,好几个国家的项目也涉及到这一块,因此我们要起到规范。目前来说,传输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汽车的要求很高。咱们手机延迟一点没关系,甚至延迟一两分钟都没关系,但是汽车不行。因此,目前的技术已经能做到毫秒级演示。当然,这个是一个理想情况,因为在实际驾驶时,驾驶者从感知到控制再到执行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就不展开说了。

另外波长短了以后,会带来很多的问题,我们叫做多普勒效应,或者叫频移。比如车辆快速行驶,在接近和远离时候会产生频率变化。以前基站比较远时,这个频率变化就会造成信号不好,或者时延大,或者频率偏移以后传输效率低了,将来“蜂窝”密了,无论是时延,还是频移,都会克服,这是这样一个概念。

另外,从5G和车的关系来看,我们大家都知道今后会网联化,其实就是靠网络使车对车、车对基础设施、车对人,以及车对云,我们叫V2X。X就是所有东西,什么都对。咱们站在车的角度叫V2X,站在交通部的角度叫I2X,I也就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包括常规的道路,再展开还包括场站、枢纽等,这些公共交通设施是基础设施核心,所以要利用这些基础设施的交通对参与者实现控制,并且最近做了分级,特别交通强国战略,咱们已经发布了《交通强国纲要》,在此我做了比较精简的分析。

《交通强国纲要》把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最大车的范围,其中包括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汽车、车路协同。关于这个我稍微展开一点,就是汽车无论是利用5G也好,还是利用自主感知也好,目的都是要实现自动驾驶、主动驾驶、操控监控等等。其实之前很多人认为两条路都能走,一个是自主感知,自主感知靠什么呢?重点是三大类的传感器,第一类,叫做激光雷达;第二类,毫米玻璃感;第三类,视觉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将来是大方向,就是用深度学习方法,我们也在做这个工作。

另一条路是智能网联汽车,就是通过网络通信手段使车和车、车和路这些要素之间进行通信连接。像最近两天毫米玻璃发展比较快,24HZ的毫米玻璃感知距离从十几米到30米~50米。另外7GHZ的毫米玻璃板也是频率越高波长越短,但是相对来说感知距离就长。国外有些厂家号称达到二百~三百米,国内我们有国家项目要求达到感知一百米,但是几家国内厂家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一点,因此相比较国外,我们还是有些距离的。

激光雷达,从几十米到上百米,或者一、二百米的长度,当然太长容易伤人,有限制。像视觉,视觉好的现在已经做到一百多米,过去感知距离都是几米几十米的距离,当然这个成本是最低的,不展开说了。当然还有GPS信息,它感知距离很大,但是精度不高。

以上所说的这些系统,感知都是有限的,就是几十米上百米的范围。但商用车的发展很快,我们的货车距离非常长,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就是和商用车有关,只靠几十米就不行了,几百米也不太够,我们希望能感知到更远的距离,几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现在国家给我们任务是要感知前面有没有桥梁,有没有事故,有没有红绿灯,要求我们要利用车联网的角度去感知。

过去我们认为两条线是走不到一起,现在通过我刚才这样一个表述,我感觉将来大范围就得靠车联网,小范围靠感知,局部的感知就靠自主。未来发展肯定离不开5G的发展,4G因为各方面指标还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当然现在有些企业已经开始用5G做成本价值,甚至主动防控、防撞等。

为什么?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人、车、物反应器,交通系统总称为三个大要素。现在咱们搞信息的,把云也放进来,把网络也放进来,其实我不排斥,我说的是“人——车——路(环境)”,我平时都叫“人、机、环”。人是开机器的,机器是工作的,机器是在一定环境下工作的,叫“人、机、环”。但是对于交通运输系统来说,重点是环境复杂了,复杂了我们就把它分一分,刚才我分三大类,相对来说又把环境,把路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提出来,提到括号外,括号里头就包括其他环境,黑天白天、雨雪天气、温度等和我们交通相关的要素,所以我们感知这些要素,比如道路结冰没结冰,这些会影响我们整个系统的发挥。

刚才为什么加这个“——”(杠),这个“杠”就是靠通信、靠联系、靠协议。其实像信息网,那么一大张网,咱们交通利用它一部分过来,体现在“——”(杠)。再回到交通运输系统本身,我经常将其定义成“复杂而活跃的动力学系统”。

第一是用物理学观点研究人,物理学指标有什么?身高、重量,运动速度、空间,这叫物理概念,用物理方法研究人。

 第二方面,我们用生理学观点研究人,血糖高、血压高、脉搏率等等都是,我们用这个评价人。第三类评价方法,心理学。用心理学观点,心理学观点是挺复杂的,人是有思想的,有想法的,心理学就是把你的想法,你的需求,变成一个标尺。这些年我们做好多评价,就是用心理学方法进行评价,所以人是复杂活跃的动力学系统,动力学系统是只要这些指标随着时间变化,就有速度、加速度。咱们医学一般也叫动力学指标、动力学测验,也是研究人的各项指标随着时间的变化。再引申一下,位移对时间求的是速度,速度对时间求的是加速度,加速度对时间求的是加加速度,过去我们不太研究这个,但是现在这方面越来越重要。

我再说车,车大家都熟悉,是一个复杂的机电一体化,不展开了。

下一个就是路,路叫做建在大地上的带状结构物,这里面要素也很多很复杂,所以这些年我们就研究这种交通环境的复杂度,把这些联系起来。我们对车的要求非常高,因为人在驾驶车,人的反应都是以毫秒计算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通信要求那么高。我们最近研究就是防撞,碰撞这个时间就是几秒或者零点几秒,有些是毫秒级计算,所以我们要求通讯非常高,动力学执行系统也是非常高,计算机要求更高。我们每天都在追踪华为,或者与5G网络相关的企业,问他们到底研究到什么程度了。

第三个问题,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我们很早就在做,之前叫自然基金,它包括对视听觉信息认知的计算。视听觉大家都知道,人也好,咱们整个世界也好,靠视觉获得信息占多少?超过90%,听觉占6%左右,视听觉占很大比例。当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这个项目时我们说要建个模型,后来花了上亿元光建个模型给纳税人不好交代,所以找一个有代表视听觉的东西,我们决定用无人驾驶车表现他们的科研成果,这个从2009年一直持续到2015年,这几年还在持续,后来很多企业,包括大家知道的“世界智能大会”,我们也有世界级智能驾驶系统。随后我们掀起了全国的测试,以及相关测试基础建设的高峰,这几年已经给部分企业发放了牌照。我们昨天讨论了一下某企业发放牌照问题,他们说是德国企业,德国人说我们对你们中国的交通环境感受不那么深,让我们去做一些评价也好,或者研究一些方案也好,感觉还是有距离,所以为什么好多老外不敢在中国驾驶车辆,这就是我们中国环境。

中国环境下怎么做,有很多问题要做。我们无人驾驶也好,5G也好,两张网,一个是交通网,一个是信息网,它们两个要交融,最后形成智能交通系统或者智能运输系统。

免责声明:牛车网是广大网友共同参与的一家汽车行业网络交流平台,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包括专家)均可在牛车网旗下WEB网站或者APP移动端发布文章和帖子,其内容无法一一证实,所以牛车网对这些内容不承担责任。如果网站内容中存在版权和真实性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调查并做相应的删除处理。server@niuche.com
显示更多评论
下滑加载更多

登录牛车网

还没有账户,去注册 第三方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