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进的平常心

汽车观察杂志·2015-04-02 14:22
0 0 0

2014年,当自主品牌遭遇从未有过的12连降,刚刚企稳的时候,江淮瑞风S3上市了。以下是这款车的销售记录:8月销量2000辆,9月销量6103辆,10月销量9900辆,11月销量15004辆,12月销量17133辆,2015年1月销量20157辆⋯⋯

如此迅猛的增长,超过了同期火爆的中国股市,更是让汽车同行们侧目。2014年,中国车市月均销量过两万辆的车型(全年24万辆以上),不过10款,其中9款是合资品牌轿车,唯一的自主品牌也是唯一的SUV就是长城H6。

S3跻身“两万辆俱乐部”,这对于曾经以商用车为主业的江淮以及正处于谷底的自主品牌,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解读瑞风S3”之一:

安进的平常心

S3火了,江淮的掌门人却异乎寻常的平静。


安进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5年2月9日下午,在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本部三楼的一个会议室里,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安进一脸歉意地走了进来,跟到访的记者朋友打完招呼入座后,便指着会议室一个角落笑着说:“大家看看这是什么?”

记者的目光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看到会议室一个角落的茶几上,一辆战斗机模型威武地挺立在那里。

摆放一架国产战斗机,一是向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中国军工企业致敬,二是勉励江淮人要像战斗机一样发扬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安进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其中的用意。

1
最艰难的一年

2014年,江淮首次推出的小型SUV瑞风S3,成了年底最为耀眼的市场明星。8月销量2000辆,9月销量6103辆,10月销量9900辆,11月销量15004辆, 12月销量17133辆,2015年1月销量20157辆。如此迅猛的增长,超过了同期火爆的中国股市,更是让汽车同行们侧目。

但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安进和他的班子成员脸上没有丝毫沾沾自喜的迹象,而是一个个显得很平静,甚至有点低调。

刚刚过去的2014年,被江淮汽车定义为21世纪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年。

安进忘不了两年前江淮的那次劫难:2013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对江淮轿车钢板生锈问题进行了曝光。四天后的3月19日,江淮瑞风S5上市新闻发布会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北京饭店如期举行。安进带领江淮领导团队,就“江淮同悦轿车车身生锈”事件,向公众深深鞠躬道歉。

虽然江淮以此为契机进行了彻底的质量整改,但市场的负面影响并不能在短期内消除。2014年,江淮乘用车销量(含SUV和MPV)为19.68万辆,同比下滑4.54%,而与此同时,全行业乘用车销量为1970万辆,同比增长9.9%。

乘用车的创伤还未抚平,商用车又生变故。2014年,江淮的支柱产品轻卡遭遇环保排放“劫”。“商用车动了根基,轿车市场尚未转好,再加上新常态消费还没有起来,几个因素一叠加,困难超乎想象。”总经理项兴初感慨万千。此次危机刺激了江淮变被动为主动,下决心发力技术升级,用2个月时间实现了120余款国IV产品量产布局,江淮轻卡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实现帅铃、骏铃、好运三大系列产品国IV全覆盖。但全面生产国IV车后,每台车价格涨了两万多,幅度达40%,大多数消费者一开始无法接受。

2014年,江淮汽车虽然整体销量略有下降,但实现了营业收入341.95亿元,同比增长1.65%,艰难地稳住了市场规模。

不管是面对挫折还是产品的热销,安进和他的团队似乎并没有大悲或者大喜,而是显得十分冷静。“我们会客观地看待前进中的问题,一个企业发展没有挫折是不可能的,这些挫折对我们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从来不因为有了这些挫折就丧失信心。江淮50年的造车历史积累了许多财富,比如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精神,比如从来不怕挫折的精神。江淮的学习能力很强,特别是善于从问题中学习,找到我们自己更成熟的思路、更成熟的一些技术方案、更成熟的管理能力。”安进很平和地对记者说道。

“内心里永远不要浮躁,永远在艰苦的环境下也能够坚守阵地,也不感觉到寂寞,也不要因为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又想去起飞,马上跨越,这些都不要。我们永远要老老实实把手上那点活干好,坚守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专注于把我们手上的活每天都做得更好一些,通过这样的方法去积累自己的实力。”安进表示。

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项兴初

“当前竞争太激烈,每个对手的情况都不一样,你只要能坚持活下来,就是一大进步。反之,你不在这么激烈的环境当中去摔打的话,想真的成为优秀的企业、世界级的品牌,是绝不可能的。 ”总经理项兴初也表达出同样的观点。

2
有效的堡垒战法

江淮汽车,1964年成立,2001年上市,是一家典型的靠自身滚动发展的地方国企。不急不躁,稳扎稳打,不仅是江淮历任老总的行事风格,也是这家企业发展的特点。没有任何先天优势的江淮总是先在某一个细分市场安营扎寨,站稳脚跟后再谋求下一个细分市场。就像修筑一个个堡垒,最终连成江淮汽车的一片天地。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内地大量劳动力流入我国南方,加大了对中型客车的需求,当时中型客车没有专用底盘,而是用卡车底盘代替。江淮集中资源开发出客车专用底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并最终在客车底盘这一细分市场上成为行业霸主。

为解决“缺重少轻”的产品格局,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陆续引入五十铃轻卡技术,形成了以庆铃和江铃为代表的高端轻卡,同时也诞生了一大批中低端轻卡企业。90年代中期,轻卡企业超过了50家,散乱差现象十分严重。江淮在学习消化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于1996年推出了新型中档轻卡并于次年批量生产。由于坚持了“性能比合资品牌差一点但价格低很多,价格比低端轻卡高一点但质量高很多”的“中等定位”,江淮轻卡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最终进入行业前三甲。而今,江淮轻卡在中档轻卡市场占有率已经排名前三。

1995年左右,我国还没有出现过MPV这种车型,当时欧美日的MPV开发自轿车平台,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不适应我国的路面状况,于是江淮引进了韩国现代的H1,这是一款基于客车底盘开发出的MPV。从2001年起,江淮开始生产现代的H1,取名瑞风,同样是由于其中等价位的特点,迅速成长为与合资产品GL8和奥德赛并驾齐驱的MPV三强。近几年,瑞风商务车已经连续居于MPV销售冠军宝座。

中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公路运输重型化趋势的出现,江淮于是从2005年开始上了格尔发重型卡车项目。经过10年的磨练,格尔发已经从重卡市场的配角成功进入主流阵营,2014年在重卡行业整体下滑3.9%的严峻形势下,格尔发重卡逆势上扬,全年销售35237辆,增长了20.2%。

2008年,全体江淮人梦寐以求的轿车项目终于获得国家批准,江淮开始全面进军乘用车领域,成为自主品牌车企中产品结构最全面的企业之一,江淮的战略定位也从“做一流的商用车企业”转变成“做强做大商用车,做精做优乘用车”。

一省之内,奇瑞轿车在2001年上马,远在重庆的民营企业力帆于2005年获批轿车项目。但安进认为江淮2008年进入轿车领域并不晚。“没人让我们非干轿车不可,也不是不干轿车就活不下去了,我们觉得,凭借江淮近半个世纪做商用车的积累,可以做轿车。除了制造能力和技术的积累,江淮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依赖于外部条件自力更生的精神以及多年来培育出来的扎实作风,这些对做好轿车都有帮助。”安进在接受《汽车观察》记者采访时说道。

2012年接任董事长的安进,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同时驱动商用车和乘用车两个轮子,他说:“只要投入了的都是重点,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他认为,做什么产品是由路径决定的。而在产品选择上,江淮始终在根据自己的能力,根据市场情况,精准地把握细分市场的机会。

近几年来,中国SUV市场持续火爆,而小型SUV产品相对缺乏。瑞风S3的成功,再一次验证了江淮对细分市场的高度敏感,以及江淮堡垒战法的有效性。

3
“以10年为单位”

“S3刚上市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这个产品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当时预测,月销5000辆就很好。”总经理项兴初实话实说。

但S3的成功绝不是误打误撞,它体现出江淮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2014年正好是江淮汽车成立的第50个年头,在江淮汽车党委副书记王东生看来,江淮造了五十年的汽车,才开始真正理解汽车,真正理解消费者,而这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如今,当电动车成为一种趋势的时候,有很多原来不是做汽车的企业,都要做电动车,他们也许认为汽车是很简单的东西。其实造汽车,不经历痛苦的过程你是不会理解的。”王东生对记者表示。

要做好一个产品,要培育一个品牌,凭三两年的热情是做不到的,项兴初认为至少需要10年。他分析道,韩国汽车在首次进军美国市场折戟之后,用了差不多10年的时间才成功重返美国市场。用现代汽车公司一位高管的话说,在那10年,现代就做了一件事,即用客户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为什么要用10年的时间?项兴初有自己更细致的思考。他认为,要想真正走出来,必须要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来,而打造品牌、积累口碑的过程需要很长时间,这个过程急是急不来的,没有足够长的时间积累,不会有那么多的客户认可。项兴初解释道:“假设有人去年买了我们的S3,用了十年仍然感觉不错,他就会认为这车真的不错,S3的口碑就建立起来了。如果只用了两三年、四五年,用户是不会有强烈的感受的。如果十年之内,很多用户都有这种感受的时候,江淮汽车这个品牌就培育起来了,有十年的口碑积累,消费者再买车时,可能就不会刻意去区分这个叫国产品牌,那个叫外资品牌。”

在过去的三年里,国产品牌质量上的进步非常大,但是品牌上的进步极其困难,市场上的进步更小,这也进一步说明品牌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在项兴初看来,好的品牌都是这么走过来的,绝不能弯道超车。王东生副书记则把这一要点总结为:“慢慢来就是快,不走捷径就是最快的捷径。”

在谈及自主品牌的困境和未来时,安进表示,自主品牌不能过于追求增长速度,必须踏踏实实专注于给客户提供最大的价值,需要长期积累,不能一蹴而就。企业只有慢慢得到客户的欣赏和认同,才有机会成长。“对于江淮来说,我们要以客户为中心,从建立客户标准和建立客户评价中心开始,一直到我们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技术流程,然后再到我们的管理机制、考核机制,都要围绕客户需求来重建。不要有个S3,就觉得所有的产品都可以做成功,最后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客户最后愿不愿意接受你。”

点赞|0 收藏|0
免责声明:牛车网是广大网友共同参与的一家汽车行业网络交流平台,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包括专家)均可在牛车网旗下WEB网站或者APP移动端发布文章和帖子,其内容无法一一证实,所以牛车网对这些内容不承担责任。如果网站内容中存在版权和真实性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调查并做相应的删除处理。server@niuche.com
推荐文章
参与讨论

登录牛车网

还没有账户,去注册 第三方登录: